做牧民群众的好朋友——记2017年度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干部宽太加 | |||||||||||||
做牧民群众的好朋友——记2017年度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干部宽太加 | |||||||||||||
| |||||||||||||
6月26日,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教育局藏文教研员、海晏县甘子河乡温都村驻村干部宽太加,从乡上请假后,正在教育局忙着处理一些紧急工作,说起自己将近三年来的驻村工作,宽太加笑着说了一句,“可比在教育局忙太多了”。 在他看来,教育局的工作,都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驻村干部不一样了,脱贫攻坚是一项时时看进展看成果的工作,所以一开始觉得非常有压力,但是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牧区精准扶贫攻坚的一线,是件倍感荣幸的事情。 刚开始因为对村里情况不太熟悉、对农业生产也比较陌生,扛起帮扶乡亲脱贫的担子,宽太加心里有些担心,也有些不知所措。“我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暗暗下定决定后,宽太加和第一书记英措踏上了驻村的路。 宽太加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人,1992年毕业后到海晏县当一名中学藏文教师,后来调到海晏县教育局,从事藏文教研工作。 因为习惯了说藏语,宽太加讲起汉语来夹杂着藏语口音,他怕表达的不够清楚,便从一旁鼓鼓囊囊装满了东西的蓝色公文包里,掏出了一本笔记本,怎么识别的贫困户,村里有哪些产业……“我们村去年就脱贫了,现在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一千多元。”宽太加一边说一边翻动笔记本和记者讲起了这几年他的驻村工作。 初到村子里,宽太加和其他工作队成员,开始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熟悉村里情况。因为第一书记英措有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有她带着开展各项工作,加上自己懂藏语的优势,宽太加很快进入了驻村干部的角色。 除了和村里的干部熟悉各项情况,翻找资料学习精准扶贫政策内容,成了宽太加每天都要做的事,除此之外他还要抽出时间,参加县乡村举办的培训会。“不熟悉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给村里人讲什么呢?老百姓不知道你要干什么,那后续的工作还怎么开展?”这些问题督促着宽太加不断学习进步。 开群众大会,走家入户了解基本情况,家里有几口人、经济情况咋样、存在哪些困难?挨家挨户转了一圈后,宽太加心里有了数。等完成一系列的精准识别工作,找准了贫困的“病因”,然后确定脱贫的路子,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产业发展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 温都村是纯牧业村,有129户387人,确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9户116人,其中6户是低保兜底,1户自然脱贫,村里贫困户是32户。 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贫困户海军家里也是靠牧业为生,但是因为他的孩子生病常年需要吃药,家里的牧畜也较少,所以一家三口生活上非常拮据,被评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后,在驻村干部的建议下,有养殖经验的海军发展起了养殖业。 拿着产业发展到户资金,村里的1万元互助资金,以及8万元的“530”贷款,现在他家的羊从2016年的100多只,发展到了300多只,一家人再不用为生计发愁,说起宽太加来,海军连连感谢道,要不是他的劝说自己也不会下定决心,贷款购羊扩大养殖规模,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收入了。 “村里贫困户在产业发展到户资金,贴息贷款以及村里互助资金的帮扶下,基本都购置了生产牧畜,还有一户在西宁开了餐馆,大家都有事可干了。”宽太加说道,除此之外,温都村的三个专业合作社,每年都会给村里的贫困户发放分红,这也成了贫困户脱贫的一大助力。 说到给贫困户发放分红,宽太加说起了贫困户才仁的事。才仁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才仁为了给父亲治病,跟身边人借了不少钱。他们家的草原在兰花湖附近,才仁一直在做帐篷宾馆的生意,这些年因为忙着照顾父亲,宾馆的生意慢慢淡了下来。 2016年才仁的父亲去世后,才仁在宽太加的帮助下继续做起了帐篷宾馆的生意,成立了财神湖旅游公司,去年才仁一家自然脱贫。就在去年他还给13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了500元的分红。 “他话不多,但是干起事来,非常的细心认真,村里人有事找他,他也会非常有耐心地给大家解答,如果村里人谁家遇上困难了,他也会及时奔走想办法帮助他们。”说起宽太加,温都村党支部书记晁世清连连赞叹,贫困户马玉芳的丈夫患了重病,宽太加主动联系海晏县教育局的同事捐款,为马玉芳筹得了1780元捐款。 “驻村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今后我会继续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所想,做牧民群众的好朋友。”宽太加说道。(丁玉梅) |
视力保护:![]() ![]() ![]() ![]() ![]() ![]() |
||||
做牧民群众的好朋友——记2017年度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干部宽太加 |
||||
|
||||
6月26日,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教育局藏文教研员、海晏县甘子河乡温都村驻村干部宽太加,从乡上请假后,正在教育局忙着处理一些紧急工作,说起自己将近三年来的驻村工作,宽太加笑着说了一句,“可比在教育局忙太多了”。 在他看来,教育局的工作,都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驻村干部不一样了,脱贫攻坚是一项时时看进展看成果的工作,所以一开始觉得非常有压力,但是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牧区精准扶贫攻坚的一线,是件倍感荣幸的事情。 刚开始因为对村里情况不太熟悉、对农业生产也比较陌生,扛起帮扶乡亲脱贫的担子,宽太加心里有些担心,也有些不知所措。“我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暗暗下定决定后,宽太加和第一书记英措踏上了驻村的路。 宽太加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人,1992年毕业后到海晏县当一名中学藏文教师,后来调到海晏县教育局,从事藏文教研工作。 因为习惯了说藏语,宽太加讲起汉语来夹杂着藏语口音,他怕表达的不够清楚,便从一旁鼓鼓囊囊装满了东西的蓝色公文包里,掏出了一本笔记本,怎么识别的贫困户,村里有哪些产业……“我们村去年就脱贫了,现在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一千多元。”宽太加一边说一边翻动笔记本和记者讲起了这几年他的驻村工作。 初到村子里,宽太加和其他工作队成员,开始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熟悉村里情况。因为第一书记英措有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有她带着开展各项工作,加上自己懂藏语的优势,宽太加很快进入了驻村干部的角色。 除了和村里的干部熟悉各项情况,翻找资料学习精准扶贫政策内容,成了宽太加每天都要做的事,除此之外他还要抽出时间,参加县乡村举办的培训会。“不熟悉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给村里人讲什么呢?老百姓不知道你要干什么,那后续的工作还怎么开展?”这些问题督促着宽太加不断学习进步。 开群众大会,走家入户了解基本情况,家里有几口人、经济情况咋样、存在哪些困难?挨家挨户转了一圈后,宽太加心里有了数。等完成一系列的精准识别工作,找准了贫困的“病因”,然后确定脱贫的路子,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产业发展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 温都村是纯牧业村,有129户387人,确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9户116人,其中6户是低保兜底,1户自然脱贫,村里贫困户是32户。 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贫困户海军家里也是靠牧业为生,但是因为他的孩子生病常年需要吃药,家里的牧畜也较少,所以一家三口生活上非常拮据,被评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后,在驻村干部的建议下,有养殖经验的海军发展起了养殖业。 拿着产业发展到户资金,村里的1万元互助资金,以及8万元的“530”贷款,现在他家的羊从2016年的100多只,发展到了300多只,一家人再不用为生计发愁,说起宽太加来,海军连连感谢道,要不是他的劝说自己也不会下定决心,贷款购羊扩大养殖规模,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收入了。 “村里贫困户在产业发展到户资金,贴息贷款以及村里互助资金的帮扶下,基本都购置了生产牧畜,还有一户在西宁开了餐馆,大家都有事可干了。”宽太加说道,除此之外,温都村的三个专业合作社,每年都会给村里的贫困户发放分红,这也成了贫困户脱贫的一大助力。 说到给贫困户发放分红,宽太加说起了贫困户才仁的事。才仁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才仁为了给父亲治病,跟身边人借了不少钱。他们家的草原在兰花湖附近,才仁一直在做帐篷宾馆的生意,这些年因为忙着照顾父亲,宾馆的生意慢慢淡了下来。 2016年才仁的父亲去世后,才仁在宽太加的帮助下继续做起了帐篷宾馆的生意,成立了财神湖旅游公司,去年才仁一家自然脱贫。就在去年他还给13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了500元的分红。 “他话不多,但是干起事来,非常的细心认真,村里人有事找他,他也会非常有耐心地给大家解答,如果村里人谁家遇上困难了,他也会及时奔走想办法帮助他们。”说起宽太加,温都村党支部书记晁世清连连赞叹,贫困户马玉芳的丈夫患了重病,宽太加主动联系海晏县教育局的同事捐款,为马玉芳筹得了1780元捐款。 “驻村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今后我会继续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所想,做牧民群众的好朋友。”宽太加说道。(丁玉梅)
来源:青海日报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