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口援青促进青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对口援青促进青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发布日期:2018-07-22来源:青海日报字号:[ ]

  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对口援青工作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承担对口支援青海任务的中央单位和各省市,把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加大帮扶力度,为我省城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十三五”以来,对口援青省市共投入援助资金4.07亿元,其中中央企业援助六州对口县教育项目12个、援助资金1330万元。实施了一大批实用性实效性强的教育项目,为补青海教育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对口援青就是智力援青。“十三五”以来,六省市为青海受援地区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和骨干教师5500余名;安排内地学校与六州146所中小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选派570余名教师赴六州开展支教服务和教学交流,每年定期传经送宝、实地传帮带,积极拓展帮扶项目,丰富援助内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有效解决了当地力所不能及的关键问题。

  各对口援青省市异地办学有力提升了青海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截至目前,六个自治州共有2150余名高中(中职)生在六省市学校就读。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为受援地区举办的异地普通高中在历年高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各援青省市每年定期安排藏区师生到内地参观见学,组织援受双方开展互访交流,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接受先进文化熏陶,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的思想。

  受益于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团队式”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使青海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积极学习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加强协调对接,先后建立了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3所部属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3所部属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实现了对我省本科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全覆盖。”

  2017年,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对口帮扶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又加入支援团队,启动了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工作。各支援高校倾力支持和帮助我省高校提高办学水平,我省3所本科高校分别与支援高校开展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赵静)




  • 国务院信息
  • 省政府信息
  • 州政府信息
省政府信息
视力保护:
教育对口援青促进青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18-07-22 字号:[ ]

  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对口援青工作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承担对口支援青海任务的中央单位和各省市,把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加大帮扶力度,为我省城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十三五”以来,对口援青省市共投入援助资金4.07亿元,其中中央企业援助六州对口县教育项目12个、援助资金1330万元。实施了一大批实用性实效性强的教育项目,为补青海教育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对口援青就是智力援青。“十三五”以来,六省市为青海受援地区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和骨干教师5500余名;安排内地学校与六州146所中小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选派570余名教师赴六州开展支教服务和教学交流,每年定期传经送宝、实地传帮带,积极拓展帮扶项目,丰富援助内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有效解决了当地力所不能及的关键问题。

  各对口援青省市异地办学有力提升了青海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截至目前,六个自治州共有2150余名高中(中职)生在六省市学校就读。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为受援地区举办的异地普通高中在历年高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各援青省市每年定期安排藏区师生到内地参观见学,组织援受双方开展互访交流,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接受先进文化熏陶,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的思想。

  受益于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团队式”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使青海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积极学习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加强协调对接,先后建立了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3所部属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3所部属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实现了对我省本科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全覆盖。”

  2017年,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对口帮扶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又加入支援团队,启动了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工作。各支援高校倾力支持和帮助我省高校提高办学水平,我省3所本科高校分别与支援高校开展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赵静)

来源:青海日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