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聚大爱 倾力援助结硕果 | |||||||||||||
众志成城聚大爱 倾力援助结硕果 | |||||||||||||
| |||||||||||||
在热火朝天的学校工地,在书声琅琅的校园课堂,在教法研讨的会场,在科学研究的实验台前……一个个推动教育发展的建设项目,一节节启迪学生智慧飞扬的科学课程,一个个教学新法的探索实施,一项项结题发挥效益的研究课题,无不展现出教育援青进行时的点点滴滴。自党中央作出对口援青的战略决策部署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从国家部委到援青省市,从中央企业到内地高校,各援助方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担当,众志成城凝聚合力,倾力帮扶青海教育发展,共同谱写了教育援青新的华彩篇章,奋力助推青海教育改革发展踏上新征程。我省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呈现出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拓展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 教育 部:强化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搭建支援平台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教育援青工作。2011年、2013年先后两次在北京召开教育援青工作会议,推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入,有力促进了青海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016年,制定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十三五”期间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为有关省市、对口高校推进教育援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工作指导和业务指引。 为支持青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把推动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藏区中职学校之间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作为深化教育援青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工作载体,逐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深化结对帮扶工作。从本世纪初开始,先后安排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并指导部属高校不断提高支援实效,实现了青海本科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的全覆盖。2014年,又安排东部地区12所民办本科高校对口支援藏区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实践场所建设等方面加大对藏区中职学校的帮扶力度。 教育部还把支持青海特别是藏区教育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在各项工作中予以倾斜和帮助。2013年,会同原铁道部将青海省藏区到省外异地就读的普通高中、中职学生假期往返客票计划纳入西藏班、新疆班铁路运输计划统一调度,确保了学生运输安全。2014年,又将青海藏区纳入西藏中职招生计划予以支持,为藏区少数民族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创造了便利条件。2018年,又将青海藏区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在教育项目资金安排方面,予以重点保障,进一步加大对青海藏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同年,将青海大学确定为部省合建高校,更好地推动学校发展。 中央企业:履行政治责任依托自身优势深化援助成果 “十三五”以来,15个援青中央企业认真履行政治责任,把教育援青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融入经济援助、智力支持、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努力为受援县教育发展添砖加瓦。2016年以来,各援青央企累计支持受援县教育项目12个,这些项目紧贴受援地区实际,针对性、实效性强,有效地发挥了查遗补漏、补齐短板的作用。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援建尖扎县学校基建项目、国家电网公司援建玛多县学校清洁能源示范项目、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支持海南州贵南县中职教育石雕专业设施建设项目等。同时,不断加大人才智力援青力度,支持教育系统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有力支持了当地民生改善、人才培养和特色产业发展,对提升受援县公共服务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让我们铭记给予青海教育帮助支持的这些部门、省市和单位:教育部、民盟中央委员会、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原神华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粮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广州商学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辽宁理工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湖南信息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重庆工程学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援青省市:聚合资源力量真情真意投入助推教育发展 针对青海省国土面积大、人口少,各级各类学校点多面广、环境艰苦,办学条件较差的实际,援青省市在“十二五”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支持我省改善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十三五”以来,援青省市支持六州建设77个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对青海省教育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一批项目学校已经或即将成为教育援青工作的品牌。北京市援建的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天津市援建的黄南州民族中学、上海市援建的果洛州职业学校和西宁果洛中学、山东省援建的海北州职业学校、江苏省援建的兴海县中学、浙江省援建的海西州高级中学等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对青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全方位支持我省改善藏区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援青省市根据六个自治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在智力援助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帮助,着力抓好“强基础、补短板”的工作,努力推动教育援青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十三五”以来,援青省市共实施智力援助项目77个,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和骨干教师5500余名,六个自治州共有146所中小学校与援青省市中小学校建立了结对关系。选派570余名支教教师赴六州有关学校开展支教工作。通过援青省市和有关学校的传帮带,我省藏区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队伍活力和教学能力显著增强。北京市、天津市先后选派20余名优秀教师赴玉树、黄南两州有关学校开展1-3年支教工作,帮助受援学校开展教学诊断评估和教学研究。上海市专门设立教育专项培训经费,采取集中培训、跟岗研修、送培下乡等方式培训果洛州各学科教师达2100余人次,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江苏省实施“江苏名师进海南”计划,先后共有160多名江苏特级、高级教师走进海南,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组团式支教、同课异构、考试辅导及集体听评备课等工作。山东省、浙江省把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作为教育援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选定两省优质中小学校与我省海北州、海西州103所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学校管理、合作教研、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交流。上海市组织职教集团与果洛州建立职教联盟。实施“1+11”基础教育互助成长计划,组织上海市学校和教育机构对口帮扶果洛12所学校,支持帮助果洛州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多年来,援青省市认真落实国家对口援青的政策要求,把积极推进异地办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部门实施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首要政治任务,结合实际帮助各州稳步扩大异地办班规模。“十三五”以来,六州共有2150余名高中(中职)生前往援青省市学校就读,在校生规模达到6600余名,各族学生同学共进的意识明显增强,教学成绩显著,得到藏区群众普遍认可。山东、北京、江苏等地普通高中异地就读的学生在历年高考中取得可喜成绩。北京市、上海市分别支持玉树州、果洛州在省内东部地区建好、办好异地建设的中学。 对口高校:组建帮扶团队聚焦教学科研提升办学水平 在教育部和有关省市的支持下,省属高校主动争取支持,逐步形成了团队式帮扶的良好格局。2001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在对口支援实践中,清华大学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五所高校,形成了清华大学总框架下、五所高校共同支援青海大学的“团队式帮扶”模式。2006年,教育部确定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之后,青海师大又先后与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关系,构建了团队式对口支援合作新格局。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又与青海民族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2017年,在上海市、江苏省的支持下,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与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 十多年来,对口支援高校先后派出4名专家学者出任青海大学校长,几十位两院院士脚踏高原,800多名支援高校的专家教授到青海大学指导工作。学校有1000多人次的专任教师、300多人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学习培训。青海师范大学在援助高校的指导和支持下,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构建“三级三类”质量保障体系,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项目3次成功入选教育部支持计划,助推学校凸显了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办学特色。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帮助下举办“鲁青论坛”,加入“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和“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青海民族大学与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成立青海高校首个院士工作站,合作申报青海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对口支援高校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培训教师、无偿提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对“智慧电大”建设项目给予了指导完善。2018年国家开放大学又将加入对口支援青海广播电视大学的行列。 各支援高校把对口支援青海高校当成“政治任务、全员任务、长期任务”,千方百计、尽其所能、长期坚持,给予受援高校倾心倾力帮扶和真情真诚的帮助,使我省各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青海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和“部省合建”高校,取得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突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青海师范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3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青海民族大学与天津大学实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和博士授权点,使我省本科高校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全覆盖。我省高校先后有300多名教师到对口支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使本科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数量比“十二五”末增加200余人,国家“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
视力保护:![]() ![]() ![]() ![]() ![]() ![]() |
||||
众志成城聚大爱 倾力援助结硕果 |
||||
|
||||
在热火朝天的学校工地,在书声琅琅的校园课堂,在教法研讨的会场,在科学研究的实验台前……一个个推动教育发展的建设项目,一节节启迪学生智慧飞扬的科学课程,一个个教学新法的探索实施,一项项结题发挥效益的研究课题,无不展现出教育援青进行时的点点滴滴。自党中央作出对口援青的战略决策部署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从国家部委到援青省市,从中央企业到内地高校,各援助方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担当,众志成城凝聚合力,倾力帮扶青海教育发展,共同谱写了教育援青新的华彩篇章,奋力助推青海教育改革发展踏上新征程。我省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呈现出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拓展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 教育 部:强化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搭建支援平台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教育援青工作。2011年、2013年先后两次在北京召开教育援青工作会议,推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入,有力促进了青海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016年,制定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十三五”期间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为有关省市、对口高校推进教育援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工作指导和业务指引。 为支持青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把推动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藏区中职学校之间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作为深化教育援青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工作载体,逐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深化结对帮扶工作。从本世纪初开始,先后安排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并指导部属高校不断提高支援实效,实现了青海本科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的全覆盖。2014年,又安排东部地区12所民办本科高校对口支援藏区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实践场所建设等方面加大对藏区中职学校的帮扶力度。 教育部还把支持青海特别是藏区教育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在各项工作中予以倾斜和帮助。2013年,会同原铁道部将青海省藏区到省外异地就读的普通高中、中职学生假期往返客票计划纳入西藏班、新疆班铁路运输计划统一调度,确保了学生运输安全。2014年,又将青海藏区纳入西藏中职招生计划予以支持,为藏区少数民族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创造了便利条件。2018年,又将青海藏区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在教育项目资金安排方面,予以重点保障,进一步加大对青海藏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同年,将青海大学确定为部省合建高校,更好地推动学校发展。 中央企业:履行政治责任依托自身优势深化援助成果 “十三五”以来,15个援青中央企业认真履行政治责任,把教育援青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融入经济援助、智力支持、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努力为受援县教育发展添砖加瓦。2016年以来,各援青央企累计支持受援县教育项目12个,这些项目紧贴受援地区实际,针对性、实效性强,有效地发挥了查遗补漏、补齐短板的作用。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援建尖扎县学校基建项目、国家电网公司援建玛多县学校清洁能源示范项目、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支持海南州贵南县中职教育石雕专业设施建设项目等。同时,不断加大人才智力援青力度,支持教育系统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有力支持了当地民生改善、人才培养和特色产业发展,对提升受援县公共服务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让我们铭记给予青海教育帮助支持的这些部门、省市和单位:教育部、民盟中央委员会、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原神华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粮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广州商学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辽宁理工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湖南信息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重庆工程学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援青省市:聚合资源力量真情真意投入助推教育发展 针对青海省国土面积大、人口少,各级各类学校点多面广、环境艰苦,办学条件较差的实际,援青省市在“十二五”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支持我省改善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十三五”以来,援青省市支持六州建设77个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对青海省教育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一批项目学校已经或即将成为教育援青工作的品牌。北京市援建的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天津市援建的黄南州民族中学、上海市援建的果洛州职业学校和西宁果洛中学、山东省援建的海北州职业学校、江苏省援建的兴海县中学、浙江省援建的海西州高级中学等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对青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全方位支持我省改善藏区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援青省市根据六个自治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在智力援助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帮助,着力抓好“强基础、补短板”的工作,努力推动教育援青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十三五”以来,援青省市共实施智力援助项目77个,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和骨干教师5500余名,六个自治州共有146所中小学校与援青省市中小学校建立了结对关系。选派570余名支教教师赴六州有关学校开展支教工作。通过援青省市和有关学校的传帮带,我省藏区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队伍活力和教学能力显著增强。北京市、天津市先后选派20余名优秀教师赴玉树、黄南两州有关学校开展1-3年支教工作,帮助受援学校开展教学诊断评估和教学研究。上海市专门设立教育专项培训经费,采取集中培训、跟岗研修、送培下乡等方式培训果洛州各学科教师达2100余人次,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江苏省实施“江苏名师进海南”计划,先后共有160多名江苏特级、高级教师走进海南,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组团式支教、同课异构、考试辅导及集体听评备课等工作。山东省、浙江省把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作为教育援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选定两省优质中小学校与我省海北州、海西州103所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学校管理、合作教研、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交流。上海市组织职教集团与果洛州建立职教联盟。实施“1+11”基础教育互助成长计划,组织上海市学校和教育机构对口帮扶果洛12所学校,支持帮助果洛州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多年来,援青省市认真落实国家对口援青的政策要求,把积极推进异地办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部门实施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首要政治任务,结合实际帮助各州稳步扩大异地办班规模。“十三五”以来,六州共有2150余名高中(中职)生前往援青省市学校就读,在校生规模达到6600余名,各族学生同学共进的意识明显增强,教学成绩显著,得到藏区群众普遍认可。山东、北京、江苏等地普通高中异地就读的学生在历年高考中取得可喜成绩。北京市、上海市分别支持玉树州、果洛州在省内东部地区建好、办好异地建设的中学。 对口高校:组建帮扶团队聚焦教学科研提升办学水平 在教育部和有关省市的支持下,省属高校主动争取支持,逐步形成了团队式帮扶的良好格局。2001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在对口支援实践中,清华大学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五所高校,形成了清华大学总框架下、五所高校共同支援青海大学的“团队式帮扶”模式。2006年,教育部确定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之后,青海师大又先后与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关系,构建了团队式对口支援合作新格局。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又与青海民族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2017年,在上海市、江苏省的支持下,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与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 十多年来,对口支援高校先后派出4名专家学者出任青海大学校长,几十位两院院士脚踏高原,800多名支援高校的专家教授到青海大学指导工作。学校有1000多人次的专任教师、300多人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学习培训。青海师范大学在援助高校的指导和支持下,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构建“三级三类”质量保障体系,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项目3次成功入选教育部支持计划,助推学校凸显了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办学特色。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帮助下举办“鲁青论坛”,加入“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和“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青海民族大学与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成立青海高校首个院士工作站,合作申报青海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对口支援高校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培训教师、无偿提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对“智慧电大”建设项目给予了指导完善。2018年国家开放大学又将加入对口支援青海广播电视大学的行列。 各支援高校把对口支援青海高校当成“政治任务、全员任务、长期任务”,千方百计、尽其所能、长期坚持,给予受援高校倾心倾力帮扶和真情真诚的帮助,使我省各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青海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和“部省合建”高校,取得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突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青海师范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3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青海民族大学与天津大学实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和博士授权点,使我省本科高校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全覆盖。我省高校先后有300多名教师到对口支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使本科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数量比“十二五”末增加200余人,国家“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来源:青海日报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