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成为旅游产业的最大受益者
贫困户成为旅游产业的最大受益者
发布日期:2018-07-03来源:青海日报字号:[ ]

  聚焦攻坚战

  炎炎夏日,何处才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石碑村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非要形容石碑村的景色,用“世外桃源”这个词再贴切不过。

  三面环山,山上长满了柏树、云杉,郁郁葱葱,山下是两条河流,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河流穿村而过,河流旁是一片树林,能清晰地听见鸟儿的叫声,树林的旁边就是百亩花海,石碑村就在花海的边上。

  守这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两年,石碑村群众开始在旅游上“下心思”,依托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带动贫困户脱贫。

  农村是创业的沃土

  石碑村发展乡村旅游,马海龙是推动者,也是实践者。

  今年52岁的马海龙是石碑村人,早些年,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在村口盖了几间土坯房,开了一家面片馆养家糊口,后来到西宁屠宰场宰牛羊,又到矿上挖金子,折腾了十几年,到头来觉得还是开面馆能挣钱,既有手艺,又有经验。

  2004年,马海龙回到平安县城,县城里又开起了面片馆,面片馆的收入也算可观,几年下来有了一定的积蓄。

  2016年夏天,马海龙回石碑村老家,家乡夏日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了马海龙,“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没注意,等走出去以后再回到家乡,家乡的变化很大,看家乡的景色确实很美很独特,这样的景色在其他地方很少能看到。”

  当时,古城乡党委政府也打算在石碑村发展乡村旅游,在村子周边种了一片花海,可是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花海的效果不佳。“我当时看到那片花海就觉得很可惜,没专人照料,花海中花和草一样多。”马海龙回忆起了当时的情景。

  恰巧在那一年,古城乡争取到了省上和市上总投资320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马海龙听消息,就跑到乡上争取,希望旅游扶贫项目能够在石碑村实施,自己将项目承包下来,以旅游扶贫带动家乡发展。

  2017年初,马海龙开始打造石碑村旅游项目,政府投资的320万元,自己多年来积攒的600万元,全部投入到村子旅游扶贫项目.后来,资金短缺,又从银行贷款400万元,到了6月,石碑瑞丰花海基本建设完成,花海观光、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6月底开始试营业。

  筹建石碑瑞丰花海的同时,马海龙建立了海东市平安区伊海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餐饮所需的食材全部由合作社供应。

  一边营业一边继续建设,不断提升度假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内涵,营业两个月,每个月有将近20万元的收入,到了年底,马海龙拿出10万多元的资金,为村里的扶贫户分红,31户86人,每人分红1200元。

  “石碑村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平阿高速和国道从村子两边穿过,交通便利,这样的地方不开放旅游太可惜,今后,游客到了这里,除了观赏花海,我们还规划了到六台水库、莲花山的旅游线路。”马海龙很理性地分析着石碑村发展旅游的优势和今后的规划。

  贫困户有了指望

  马海龙办公室的墙面上挂着“海东市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的牌子,依托花海,马海龙将村里的15个残疾人招收到这里,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如烧开水、捡垃圾、看停车场,每个月发1200元,这些残疾人都是村里的贫困户。

  王延明患有偏瘫,一个手和一只脚不灵活,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一个孩子上初中,媳妇操持家务,家庭经济拮据。好在度假村营业后,王延明在这里负责烧开水。

  烈日下,王延明的媳妇正在花海里除草,“男人出不了远门,只能在度假村干点简单的活,每个月有1200元的收入,我在这边花海除草,每天也有80元,一年下来,两个人挣的钱也够家里的花销。”

  石碑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贫困户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最大受益者。

  马明虎5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鱼鳞病,这几年到处看病,几乎每年挣的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北京、西安、西宁的大医院都跑遍了,病情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加之马明虎随时要照顾孩子,出不了远门,家庭经济来源单一。

  “前段时间去北京看病刚回来,花了6万多,没钱还借了一些。”从去年度假村筹建以来,马明虎一直在度假村打工,一年下来,在度假村打工3个月,每个月的工资是4000多元。“媳妇有时候闲了也会来花海里除草,餐饮部当服务员,每天是80元钱的工资,加上家里3个人每年1200元的旅游扶贫资金分红,一年日子过得去。”马明虎说。

  石碑村耕地面积少,旅游扶贫项目的启动,让贫困户有了新的希望,他们除了可以拿到旅游扶贫分红外,还可以在度假村务工,能够多渠道增收。

  家门口实现就业

  石碑瑞丰花海景区的门口,王生虎和同伴正在做农村的灶台。和稀泥,灶台上均匀地抹开,上面再铺上一层白土,一排灶台雏形已现,弄好后这里也将是一处景点,供游客在这里拍照。

  和王生虎一起干活的两个同伴都是古城乡角加村人,角加村距离度假村有6公里,每天早晨到度假村干活,晚上回家,每天的工资是200元。

  “家里两个娃娃在上学,媳妇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我还出不了远门,就在家门口找个活干,我从去年9月干到11月份,今年一开工,我就来了,已经干了2个多月,每个月有将近6000元钱的收入,还在家门口,这样好的活不好找了。”王生虎说。

  石碑村旅游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至2018年为一期工程,项目涉及花海观光、乡村度假、特色农作物种植等方面,重点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农家乐及乡村民宿。二期项目2019年至2020年,主要依托自然景观开发徒步健身、森林木屋休闲度假及冬季冰雪项目。

  正如马海龙所说,“只要你肯干活,我这里有干不完的活。”

  一年旅游旺季,石碑瑞丰花海度假村工作人员100多人,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村里的老百姓。正在花海中除草的马秀英说,“地里的活忙完后我就来这里除草了,已经干了4天,每天挣80元。去年也是这样,一闲下来,我就到这里打工,前前后后算起来总共在这里干了两个多月。”

  石碑瑞丰花海带动村里贫困户的同时,也给村里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最终实现了旅游发展和村民增收的双赢。(张多钧)

  脱贫脚步

  光明村的光明路

  林荫道上挂着红灯笼,路边不时能看到稻草编成的小人,茂密的树林掩映着朴素的民居,小径蜿蜒曲折,田野上翠绿的青稞点缀其间,乡野间的农家趣味扑面而来。这是我们行走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草原上难得一见的场景。

  6月27日,海晏县金滩乡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靳国福早早来到了生态园,收拾收拾院子里的垃圾,查看亭子里摆放的桌椅……他忙着布置旅游推介会的现场,还有几天生态园就要开业了,乡上决定借着光明村生态园开业的机会,要在这里办一场旅游推介会,靳国福东摸摸西看看,所有的东西要自己亲自查看了才放心。

  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已经成了各地践行旅游精准扶贫、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的牢固理念。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住”下来、“闲”下来,已经成不少地方靠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用旅游带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金滩乡地处海晏县东南部农牧交接地带的湟水谷地,是海晏县唯一的农业大乡。发展养殖业草原面积少,发展设施农业农户投入大,近几年金滩乡群众有限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和外出务工,怎么扭转这一局面,打破发展的瓶颈?借助区位优势,金滩乡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光明村位于青藏铁路北侧,临近315国道,生态环境优美,是金滩乡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首选村子。在临近公路的村里发展旅游业,其他的村子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环环相扣,养殖的牛羊、鸡、兔子,还有种植的蔬菜提供给生态园。有了思路,有了资金,生态园顺利地进入建设期。

  光明村的生态园分为观光园和餐饮园两部分,其中观光园里,设置烧烤区、采摘区、真人CS体验区等几部分。除了休闲项目,村里还复原了八十多年前村民们使用过的水磨坊和榨油坊,看老一辈的人是怎么利用水力磨面粉。

  “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自然条件非常好。”靳国福说道,要发展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此靳国福他们又在生态园周边,种植了2000多棵树苗,在路边空地上种上了各式花卉,用靳国福的话来说,他们村既能鼓了腰包,同时还美化了村里的环境。

  离开观光园,靳国福带记者来到了餐饮园,推开餐饮园的大门,大大小小的盆栽、农家特色花园、枝繁叶茂的树木映入眼帘,在这里游客们能品尝到当地最有特色的农家菜。餐饮园的两排房屋,原本是村里小学老师的宿舍,海晏县的小学合并后,这里就空置了下来,村里人变废为宝,粉刷装修后的旧宿舍,成了餐饮园的各式餐饮包房。

  有了观光园后,为什么还要设立餐饮园?金滩乡副乡长李永光解释道,扶贫资金的投入必须考虑资金的风险把控,餐饮园的设立让游客有了选择性,而且当地群众“团拜”、“贺房”等活动都可以来餐饮园举办,等六七八月份过后,观光园的营业进入淡季,扶贫资金不能继续发挥效益了,这边的餐饮园还可以继续运转,从而保证贫困户在任何时间都有收入。

  李永光告诉记者,整个生态园营业后,可吸收20多名劳力,工资在1500元到3000元以内,除此之外,当地群众还可带着自家的农畜产品和手工艺品,在生态园摆摊销售,也可以为生态园提供所需的蔬菜和肉类。

  等生态园开业后,村里还有群众计划,利用空置的房子开家庭宾馆,到时候又可以增加一笔收入了……(丁玉梅)

  一线视窗

  看到家乡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去年,刘芳琴返乡创业在村上办起了海南州群卉生态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打造花海,吸引游客。而这,也为本村和附近几个村子的妇女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一大早,妇女们正在地里锄草。

  谢春青家的农家小院。

  一大早,已经有游客慕名而来。

  德胜村的大门。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德胜村已经在当地的“旅游圈”小有名气,经营农家乐、家庭宾馆成为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新渠道。在扶贫工作开展后,“旅游扶贫”变成德胜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缺经验,免费培训;缺理念,观摩学习;缺资金,扶贫产业资金全部用于贫困户购买所需物品……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也拓宽了大家的致富门路。咸文静 摄




  • 国务院信息
  • 省政府信息
  • 州政府信息
省政府信息
视力保护:
贫困户成为旅游产业的最大受益者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18-07-03 字号:[ ]

  聚焦攻坚战

  炎炎夏日,何处才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石碑村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非要形容石碑村的景色,用“世外桃源”这个词再贴切不过。

  三面环山,山上长满了柏树、云杉,郁郁葱葱,山下是两条河流,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河流穿村而过,河流旁是一片树林,能清晰地听见鸟儿的叫声,树林的旁边就是百亩花海,石碑村就在花海的边上。

  守这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两年,石碑村群众开始在旅游上“下心思”,依托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带动贫困户脱贫。

  农村是创业的沃土

  石碑村发展乡村旅游,马海龙是推动者,也是实践者。

  今年52岁的马海龙是石碑村人,早些年,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在村口盖了几间土坯房,开了一家面片馆养家糊口,后来到西宁屠宰场宰牛羊,又到矿上挖金子,折腾了十几年,到头来觉得还是开面馆能挣钱,既有手艺,又有经验。

  2004年,马海龙回到平安县城,县城里又开起了面片馆,面片馆的收入也算可观,几年下来有了一定的积蓄。

  2016年夏天,马海龙回石碑村老家,家乡夏日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了马海龙,“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没注意,等走出去以后再回到家乡,家乡的变化很大,看家乡的景色确实很美很独特,这样的景色在其他地方很少能看到。”

  当时,古城乡党委政府也打算在石碑村发展乡村旅游,在村子周边种了一片花海,可是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花海的效果不佳。“我当时看到那片花海就觉得很可惜,没专人照料,花海中花和草一样多。”马海龙回忆起了当时的情景。

  恰巧在那一年,古城乡争取到了省上和市上总投资320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马海龙听消息,就跑到乡上争取,希望旅游扶贫项目能够在石碑村实施,自己将项目承包下来,以旅游扶贫带动家乡发展。

  2017年初,马海龙开始打造石碑村旅游项目,政府投资的320万元,自己多年来积攒的600万元,全部投入到村子旅游扶贫项目.后来,资金短缺,又从银行贷款400万元,到了6月,石碑瑞丰花海基本建设完成,花海观光、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6月底开始试营业。

  筹建石碑瑞丰花海的同时,马海龙建立了海东市平安区伊海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餐饮所需的食材全部由合作社供应。

  一边营业一边继续建设,不断提升度假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内涵,营业两个月,每个月有将近20万元的收入,到了年底,马海龙拿出10万多元的资金,为村里的扶贫户分红,31户86人,每人分红1200元。

  “石碑村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平阿高速和国道从村子两边穿过,交通便利,这样的地方不开放旅游太可惜,今后,游客到了这里,除了观赏花海,我们还规划了到六台水库、莲花山的旅游线路。”马海龙很理性地分析着石碑村发展旅游的优势和今后的规划。

  贫困户有了指望

  马海龙办公室的墙面上挂着“海东市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的牌子,依托花海,马海龙将村里的15个残疾人招收到这里,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如烧开水、捡垃圾、看停车场,每个月发1200元,这些残疾人都是村里的贫困户。

  王延明患有偏瘫,一个手和一只脚不灵活,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一个孩子上初中,媳妇操持家务,家庭经济拮据。好在度假村营业后,王延明在这里负责烧开水。

  烈日下,王延明的媳妇正在花海里除草,“男人出不了远门,只能在度假村干点简单的活,每个月有1200元的收入,我在这边花海除草,每天也有80元,一年下来,两个人挣的钱也够家里的花销。”

  石碑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贫困户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最大受益者。

  马明虎5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鱼鳞病,这几年到处看病,几乎每年挣的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北京、西安、西宁的大医院都跑遍了,病情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加之马明虎随时要照顾孩子,出不了远门,家庭经济来源单一。

  “前段时间去北京看病刚回来,花了6万多,没钱还借了一些。”从去年度假村筹建以来,马明虎一直在度假村打工,一年下来,在度假村打工3个月,每个月的工资是4000多元。“媳妇有时候闲了也会来花海里除草,餐饮部当服务员,每天是80元钱的工资,加上家里3个人每年1200元的旅游扶贫资金分红,一年日子过得去。”马明虎说。

  石碑村耕地面积少,旅游扶贫项目的启动,让贫困户有了新的希望,他们除了可以拿到旅游扶贫分红外,还可以在度假村务工,能够多渠道增收。

  家门口实现就业

  石碑瑞丰花海景区的门口,王生虎和同伴正在做农村的灶台。和稀泥,灶台上均匀地抹开,上面再铺上一层白土,一排灶台雏形已现,弄好后这里也将是一处景点,供游客在这里拍照。

  和王生虎一起干活的两个同伴都是古城乡角加村人,角加村距离度假村有6公里,每天早晨到度假村干活,晚上回家,每天的工资是200元。

  “家里两个娃娃在上学,媳妇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我还出不了远门,就在家门口找个活干,我从去年9月干到11月份,今年一开工,我就来了,已经干了2个多月,每个月有将近6000元钱的收入,还在家门口,这样好的活不好找了。”王生虎说。

  石碑村旅游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至2018年为一期工程,项目涉及花海观光、乡村度假、特色农作物种植等方面,重点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农家乐及乡村民宿。二期项目2019年至2020年,主要依托自然景观开发徒步健身、森林木屋休闲度假及冬季冰雪项目。

  正如马海龙所说,“只要你肯干活,我这里有干不完的活。”

  一年旅游旺季,石碑瑞丰花海度假村工作人员100多人,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村里的老百姓。正在花海中除草的马秀英说,“地里的活忙完后我就来这里除草了,已经干了4天,每天挣80元。去年也是这样,一闲下来,我就到这里打工,前前后后算起来总共在这里干了两个多月。”

  石碑瑞丰花海带动村里贫困户的同时,也给村里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最终实现了旅游发展和村民增收的双赢。(张多钧)

  脱贫脚步

  光明村的光明路

  林荫道上挂着红灯笼,路边不时能看到稻草编成的小人,茂密的树林掩映着朴素的民居,小径蜿蜒曲折,田野上翠绿的青稞点缀其间,乡野间的农家趣味扑面而来。这是我们行走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草原上难得一见的场景。

  6月27日,海晏县金滩乡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靳国福早早来到了生态园,收拾收拾院子里的垃圾,查看亭子里摆放的桌椅……他忙着布置旅游推介会的现场,还有几天生态园就要开业了,乡上决定借着光明村生态园开业的机会,要在这里办一场旅游推介会,靳国福东摸摸西看看,所有的东西要自己亲自查看了才放心。

  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已经成了各地践行旅游精准扶贫、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的牢固理念。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住”下来、“闲”下来,已经成不少地方靠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用旅游带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金滩乡地处海晏县东南部农牧交接地带的湟水谷地,是海晏县唯一的农业大乡。发展养殖业草原面积少,发展设施农业农户投入大,近几年金滩乡群众有限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和外出务工,怎么扭转这一局面,打破发展的瓶颈?借助区位优势,金滩乡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光明村位于青藏铁路北侧,临近315国道,生态环境优美,是金滩乡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首选村子。在临近公路的村里发展旅游业,其他的村子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环环相扣,养殖的牛羊、鸡、兔子,还有种植的蔬菜提供给生态园。有了思路,有了资金,生态园顺利地进入建设期。

  光明村的生态园分为观光园和餐饮园两部分,其中观光园里,设置烧烤区、采摘区、真人CS体验区等几部分。除了休闲项目,村里还复原了八十多年前村民们使用过的水磨坊和榨油坊,看老一辈的人是怎么利用水力磨面粉。

  “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自然条件非常好。”靳国福说道,要发展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此靳国福他们又在生态园周边,种植了2000多棵树苗,在路边空地上种上了各式花卉,用靳国福的话来说,他们村既能鼓了腰包,同时还美化了村里的环境。

  离开观光园,靳国福带记者来到了餐饮园,推开餐饮园的大门,大大小小的盆栽、农家特色花园、枝繁叶茂的树木映入眼帘,在这里游客们能品尝到当地最有特色的农家菜。餐饮园的两排房屋,原本是村里小学老师的宿舍,海晏县的小学合并后,这里就空置了下来,村里人变废为宝,粉刷装修后的旧宿舍,成了餐饮园的各式餐饮包房。

  有了观光园后,为什么还要设立餐饮园?金滩乡副乡长李永光解释道,扶贫资金的投入必须考虑资金的风险把控,餐饮园的设立让游客有了选择性,而且当地群众“团拜”、“贺房”等活动都可以来餐饮园举办,等六七八月份过后,观光园的营业进入淡季,扶贫资金不能继续发挥效益了,这边的餐饮园还可以继续运转,从而保证贫困户在任何时间都有收入。

  李永光告诉记者,整个生态园营业后,可吸收20多名劳力,工资在1500元到3000元以内,除此之外,当地群众还可带着自家的农畜产品和手工艺品,在生态园摆摊销售,也可以为生态园提供所需的蔬菜和肉类。

  等生态园开业后,村里还有群众计划,利用空置的房子开家庭宾馆,到时候又可以增加一笔收入了……(丁玉梅)

  一线视窗

  看到家乡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去年,刘芳琴返乡创业在村上办起了海南州群卉生态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打造花海,吸引游客。而这,也为本村和附近几个村子的妇女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一大早,妇女们正在地里锄草。

  谢春青家的农家小院。

  一大早,已经有游客慕名而来。

  德胜村的大门。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德胜村已经在当地的“旅游圈”小有名气,经营农家乐、家庭宾馆成为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新渠道。在扶贫工作开展后,“旅游扶贫”变成德胜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缺经验,免费培训;缺理念,观摩学习;缺资金,扶贫产业资金全部用于贫困户购买所需物品……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也拓宽了大家的致富门路。咸文静 摄

来源:青海日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